翡翠,我们都非常喜欢的一种玉石,可是对于翡翠是怎么由来的,这些你知道吗?翡翠在中国的历史其实不算长,只有300多年的历史,从清朝末年开始,翡翠才在中国流行起来。小编今天就为大家讲讲那些不为人知的翡翠历史。
人情依旧岁华新,今日重招往日宾。
鸡黍重回千里驾,林园暗换四年春。
水轩平写琉璃镜,草岸斜铺翡翠茵。
闻道经营费心力,忍教成后属他人。
——《答尉迟少监水阁重宴》白居易
翡翠一直以来都是诗人的咏叹对象,咏翡翠的诗词数不胜数,每次一读到都觉得翡翠真的是美到心坎里去了,太爱翡翠了,不知道各位是否有着和小编一样的心情呢!
一、翡翠一词的由来
翡翠一词,最早是用来指一种美丽的小鸟,由于“翡翠”鸟羽毛甚美。人们使用翠鸟的羽毛拼嵌在首饰上.称为“细翠”,常说的“珠翠”首饰多是如此。
翡翠中国原本不产,它是随着古代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由云南驮夫发现并从缅甸传入中国的。翡翠的传入始于何时?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看法。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在18世纪之前,中国人并不知道硬玉这种东西,以后,硬玉才从缅甸产地经云南输入中国”。
然而,更为大众所接受的是,翡翠于明末清初的时候传入中国。“翡翠”名称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段其含义包括三种七类。目前,主要的分歧是“翡翠”名称何时开始真正特指现代的“缅甸玉”或翡翠。就已有的成果来说,“翡翠”或“翠”在北宋以前所指仍非今天的“缅甸玉”的观点,明代徐霞客记叙的“翠生石”可能是较确切地与现代翡翠玉相似的词。
二、翡翠的使用历史
明朝时期,中国与缅甸之间的翡翠文化交流开始逐渐频繁,此时的翡翠,多被作为贡品献给当时的中央朝廷。到了清朝时期,中国的翡翠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翡翠制品在朝廷和民间开始广为流传。同时,翡翠的商业规模也在一直不断的扩大。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大量互动式发利用翡翠资源的时代,人们曾建立“作玉坊”,对翡翠原石进行加工和销售,从而获得大量的经济收入,当时的云南腾冲和大力就是翡翠的著名集散地。因为清朝的皇家贵族非常喜欢翡翠,所以翡翠得以广泛的流传。
至于清代从什么时候开始真正使用翡翠的记载很少,基本找不到。
清代纪昀的《姑妄听之》(1793年)写到“记余幼时,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今则以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玉纪》则仍以“翠”为石。因此,可以认为翡翠在清代中期的士人眼中也无“玉”的地位。乾隆中晚期以后,翡翠在贡品中已占有相当的比例。其中比纪昀小30岁的阮元(1764~1849)创作的《翡翠效乐天乐府》就是当时的一首完整和精妙的缅甸翡翠玉咏作。
光绪末年,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记述,当时北京玻璃厂“红货之内以翡翠石为最尊,一扳指、翎管有价至万金者”。目前我国故宫及民间所见的清代翡翠玉器,绝大部分均为慈禧太后特別珍爱的扁方、簪、坠、戒指、手镯和佩饰等翡翠玉器饰物,而非关乎朝廷礼制的玉石重器,可见翡翠的确是在慈禧时期才“洛阳纸贵”,真正从民间走向宫廷,成为被默认的玉石新贵。可以认为,同治以后慈禧对翡翠的迷恋是促成翡翠真正成为“皇家玉”的关键,说明只是到了晚晴时翡翠玉器文化才终成大观。清代早期翡翠主要是在民间流传,清代中晚期以前,玉文化实际还是和田玉(软玉)文化。翡翠玉文化与传统的和田玉(软玉)文化流传路径明显不同,前者是从皇室走向民间(宋以前基本上为皇室专有,宋以后才逐步走向民间),而后者则是从民间(明末及清中期以前)走向宫廷的玉器。
民国时期的翡翠最重要的主题就是“改制”,民国时期翡翠的“改”是指将清朝的一些款式比较陈旧的翡翠改制成吊坠或者其它一些款式。而49年以后,翡翠的收购和出口成为最主要的翡翠流向。
三、翡翠的“五德“
在古代,“仁”、“义”、“智”、“勇”、“洁”谓之玉的五德。翡翠属于玉中的一种,因此当然也要具备如此五德了。那对于这五德你是否又真的了解呢?小羽毛翡翠来告诉你。
1、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翡翠玉手感温润不厉,如人之仁德宽厚。
2、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
翡翠玉结构均匀,结构细腻或是粗糙,一般内外一致,如人之实事求是。
3、其声舒畅尊以远闻,智之方也
优质玉击之声音舒畅清扬,散播四方,听者和悦,如人的智慧传播。
4、不折不挠,勇之方也
自古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说,如同人件折不屈的勇敢精神。
5、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廉即廉洁,清廉。忮即嫉恨。玉碎之后,断口虽然锐利,有能力报复与人,或求得好处,但君子总能保持廉洁而不为之。